1965年湖南期货配资,彭德怀一边抽烟,一边固执地对毛泽东说道:“我还是回乡当我的农民好,你那个官我干不了!
在1965年前后,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充满不安。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边界争议不断升级,随时可能发生冲突。
与此同时,美国在越南的扩张让中国南部的安全形势也变得愈加严峻。西面,中印边境局势未曾平息,印度仍可能伺机而动。而国内,西藏的局势也日益复杂,藏独势力与海外反动分子的活动牵动着中央的神经。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推动三线建设的进程。毛主席深知,这一重要任务必须由一位有军事经验且能够带领团队完成任务的人来执行。考虑到彭德怀过去的军事才能和领导经验,毛主席认为他是最佳人选。
然而,毛主席也意识到,六年未曾参与重大工作,彭德怀是否愿意重返工作岗位尚不可知。为了了解彭德怀的态度,毛主席指派彭真前去与彭德怀沟通。
1965年9月11日,彭德怀正在田间忙碌,忽然接到了来自彭真的电话。彭真是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北京市委书记,他告诉彭德怀,有急事要商议。
彭德怀匆忙放下锄头,换上衣服,赶往人民大会堂。抵达江苏厅后,彭真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央希望彭德怀去西南参与三线建设。
彭德怀听后略感愕然,随即问道:“如果不去呢?” 彭真回答:“这是毛主席的指示。”虽然毛主席的名义让彭德怀稍作犹豫,但他依然固执地拒绝了。他提到,自己自庐山会议以来,已经在全党、全军中名誉受损,如何再承担重任?
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恢复,其他曾与他一同受批判的人已经得到平反并重新安排工作,而自己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的结论,这让他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公。他进一步表示,自己虽然有战斗经验,但缺乏从事建设的能力,因此不适合担此重任。
彭真耐心地回应道:“西南三线的建设与军事战略息息相关。”然而,彭德怀依然心存顾虑,担心过去的错误是否会再次成为他无法跨越的障碍。他的心情复杂,对是否能够重新得到组织的信任和手下的支持充满疑虑。
彭德怀的拒绝并未让事情就此结束。当天晚上,辗转反侧的他最终决定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信中,彭德怀详细阐述了自己不宜出山的理由,并提出希望能够返回老家或外地的国营农场,从事体力劳动。
几天后,毛主席亲自拨通了彭德怀的电话,这也是六年来两人第一次直接沟通。电话中,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你过来吧,咱们见面谈谈。”
彭德怀听后心中五味杂陈,虽然他很想亲自去见毛主席,但又不愿打扰到毛主席的工作。最终,彭德怀还是决定前往中南海,穿上了中山装,赶往毛主席的住所。
在两人见面时,互相紧握的双手中传递着深厚的感情。尽管六年的沉默和误解让两人之间有些尴尬,但曾经并肩作战的岁月,依然让他们对彼此充满敬意与亲切。
彭德怀率先开口,提到自己曾寄给毛主席的信,略带自嘲地说道:“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毛主席则笑着回应道:“你什么时候来都可以。”
在轻松的开场后,话题逐渐转向了彭德怀戒烟一事。当毛主席准备抽烟时,彭德怀竟主动从口袋里拿出香烟递给毛主席。毛主席随口问了一句:“你不是早就戒烟了吗?”彭德怀坦率地回答:“庐山会议之后开始抽的。”
这个话题让两人一时陷入沉默,毕竟“庐山会议”是两人都不愿提及的痛苦回忆。然而,毛主席随即打破沉默,谈到了两人共同的革命历程,强调了彭德怀的特殊地位,并告诉他,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
毛主席从更广阔的视角讲述了苏联的工业布局与战略失误,表明中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时,必须加强西南的工业与军事建设。
而在谈到彭德怀的困扰时,毛主席特别强调,他理解彭德怀的顾虑,但也坚定地表示,中央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彭德怀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面对毛主席的耐心与解释,彭德怀的心结略有松动,但依然表示自己很难再回到领导岗位。毛主席见状,再次强调了彭德怀的政治价值,表示即便外界的评价不好,时间会证明一切。两人相互沟通了四个小时,毛主席甚至召开了临时会议,公开表示支持彭德怀赴西南工作。
最终,毛主席的耐心与真诚打动了彭德怀。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因为过去的争议而放弃未来的责任与使命。彭德怀决定接受毛主席的安排,投身到西南三线建设中。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彭德怀确实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参考资料:路海江 贺明洲编著. 《毛泽东和他同时代的人》 1992湖南期货配资